目的 分析近20年国内外远程心理干预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方法 检索2004-01-01—2024-12-31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发表有关远程心理干预的文献,采用CiteSpace 6.2 R3和VOSviewer 1.6.18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分别纳入中英文文献89篇、5 644篇;国内外该领域的年发文量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国外文献占研究的主要部分,国内外远程心理干预方面的共同热点为焦虑、抑郁,最常用方法为认知行为疗法,疗效评价指标为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程度。结论 近20年来远程心理干预领域迅速发展,国内外远程心理干预方面的共同热点为焦虑、抑郁,最常用方法为认知行为疗法,疗效评价指标为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程度。通过远程心理干预完成“自助”“随访”等或将成为未来远程心理干预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的 本文对近10年我国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分析研究现状和相关热点,为探索老年多重慢病有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4-01-01—2024-08-18的文献,以“老年”“多重慢病”“慢性病共病”“慢性共病”“共病”为核心检索词,采用Cite 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选择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节点的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 054篇,研究热点为“衰弱”“患病率”“糖尿病”“老年共病”“多重用药”“焦虑”。结论 我国老年多重慢病处于较高患病率,需早期筛查,做好慢性病的防控与管理,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减缓生命质量下降速度,促进健康老龄化。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算法构建预测模型,用以评估晚期肺癌患者疼痛危象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75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疼痛危象而分为危象组(n=88例)和非危象组(n=87例)。另按照训练集与验证集7∶3的比例选取2024年5月10月收治的晚期肺癌患者75例为验证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出Logistic和RF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混淆矩阵相关指标(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来评估这两个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通过单因素、LASSO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10个晚期肺癌患者发生疼痛危象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为:年龄、慢性疼痛史、神经病变、糖尿病、C反应蛋白(CRP)、病理类型、骨转移、脑转移、社会支持水平、焦虑情绪。RF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0.917、0.906)均优于Logisitc模型(0.876、0.865)。RF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混淆矩阵相关指标均优于Logistic模型。RF模型中,晚期肺癌患者发生疼痛危象的独立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为:骨转移>神经病变>脑转移>病理类型>糖尿病>慢性疼痛病史>焦虑情绪>社会支持水平>CRP>年龄。结论 RF模型较Logistic模型在预测晚期肺癌患者发生疼痛危象的风险具有更好的效能,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风险评估,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决策。
目的 探索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隔离、社会支持和跌倒恐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跌倒效能量表、Lubben社交网络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成都市4个社区221名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隔离总分为(13.12±2.58)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7.86±7.94)分,跌倒恐惧总分为(107.00±7.24)分;社会隔离总分和跌倒恐惧总分呈正相关(r=0.421,P<0.01),社会支持总分和跌倒恐惧总分呈正相关(r=0.600,P<0.01)。社会支持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隔离与跌倒恐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社会隔离、跌倒恐惧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社会支持有待进一步提升,社区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定期评估,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工智能+”智慧养老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日益增长的智慧养老服务需求。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7月至9月对成渝地区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257例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个案访谈。结果 共收集257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84.05%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社区和机构养老占比低。养老服务满意度方面,40.86%的受访者表示满意、24.90%表示非常满意,61.09%的老年人认为目前养老服务费用高,54.47%认为养老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对于“人工智能+”智慧养老服务,63.04%的受访者不了解,但58.37%愿意尝试。最期望“人工智能+”智慧养老服务在健康监测和生活辅助方面带来便利,分别占比78.99%和63.81%。85.99%的受访者担心隐私安全,79.38%认为“人工智能+”智慧养老服务能提高生活质量。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是受访者了解或使用率较高的产品,仅35.02%的受访者了解或使用过相关综合管理系统或平台。结论 成渝地区“人工智能+”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虽有潜力,但面临宣传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隐私安全受关注、个性化服务欠缺等问题。有关部门和服务提供方应加大宣传,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隐私保护,推动个性化服务,以此提升老年人对该服务模式的接受度与满意度,助力其发展。
目的 了解南昌市社区居家老年人医养结合认知及选择偏好的时间变化趋势,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南昌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第一阶段采用分层抽样从南昌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城区中各抽取1个城区,第二阶段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抽中的3个城区内选取≥60岁的社区居家老年人实施问卷调查。于2019年、2024年分别收集118份、414份有效问卷。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对两年的样本进行匹配,采用χ2检验对两年医养结合认知和选择偏好进行比较。结果 医养结合认知方面,了解的老年人占比从2019年的11.4%增长到2024年的1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偏好方面,倾向于居家社区型医养结合模式的老年人占比从2019年的69.3%增长到2024年的94.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昌市社区居家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度偏低,且无明显增长趋势,需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老年人更偏好居家社区型医养结合模式,且偏好比例呈明显增长趋势,应构建居家社区型为主、机构型为辅的医养结合服务格局。
目的 分析中医五行音乐联合水中太极拳整合训练对海潜人员心理健康、疲劳程度及睡眠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海潜人员120名分为两组,对照组60名实施常规训练及干预,治疗组60名实施中医五行音乐水中太极拳整合训练;比较不同干预方式对海潜人员心理健康及睡眠状态的影响。结果 干预前两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躯体化(1.12±0.2)分、强迫症状(1.18±0.32)分、人际关系敏感(1.01±0.29)分、抑郁焦虑(1.06±0.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躯体化(1.35±0.30)分、强迫症状(1.46±0.38)分、人际关系敏感(1.39±0.34)分、抑郁焦虑(1.42±0.4)分(P<0.05)。干预前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睡眠质量(1.28±0.18)分、睡眠时间(1.14±0.24)分、睡眠效率(1.17±0.35)分、睡眠障碍(1.35±0.2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1.84±0.32)分、睡眠时间(1.67±0.54)分、睡眠效率(1.72±0.44)分、睡眠障碍(1.82±0.39)分(P<0.05)。干预前两组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FA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五行音乐和水中太极拳的整合训炼,对海潜人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睡眠状态、降低疲劳程度具有显著疗效。
目的 探究特勤人员职业压力与焦虑/抑郁情绪的评估与干预。方法 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某中心收治的特勤人员108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统一设计问卷调查表,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对所有纳入特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08例特勤人员的CPSS评分为(25.78±6.34)分,>25分人数占比59.26%(64/108)高于≤25分占比40.74%(44/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加班时长、健康水平、睡眠质量、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在职业压力总分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勤人员的CPSS评分与焦虑、抑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均P<0.001)。对职业压力量表总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抑郁、健康水平、创伤后应激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勤人员的职业心理压力受抑郁、健康水平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提示应重点关注特勤人员的心理健康,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干预工作。
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动态指导下心脏运动康复对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864例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作两组,对照组432例予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432例予以CPET动态指导下心脏运动康复干预,对两组的心肌损伤程度、左心室功能、运动耐力及运动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的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心肌肌钙蛋白I(cTnI)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对照组低,左心射血分数(LVEF)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比对照组长(P<0.05);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低于对照组的3.24%(P<0.05)。结论 CPET动态指导下心脏运动康复干预应用于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中可促进其心肌损伤有效修复,使左心室功能有效改善,进一步提升其运动耐力,并提高心脏运动康复安全性。
目的 探究基于“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的头皮针结合气电联合治疗仪对卒中后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云县中医医院与云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72例,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n=36)与对照组(n=36),治疗期间研究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研究组纳入35例,对照组纳入34例。两组均进行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头皮针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气电联合治疗仪,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及随访3个月后患者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UE)评分、腕关节背伸角度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研究组ARAT量表(42.71±5.60)分、FMA量表(19.80±3.64)分、MBI量表(55.74±10.53)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11.90±2.37)°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研究组ARAT量表(51.17±4.63)分、FMA量表(21.57±3.55)分、MBI量表(64.60±9.11)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18.51±3.46)°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与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基于“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的头皮针结合气电联合治疗仪可增加卒中后手功能障碍腕关节背伸角度,改善其手部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的 本研究聚焦于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对比分析常规腹部艾灸与温阳罐灸两种临床干预手段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5年3月某中心中西医结合康复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亚健康阳虚体质受试者共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干预组采用温阳罐灸疗法,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艾灸疗法。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后进行阳虚体质量表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4周的干预,两组阳虚体质量表评分显著降低,分别由干预前(62.74±4.18)分、(62.83±4.32)分降低至干预后(42.34±5.35)分、(31.66±4.86)分,干预组降低显著(P<0.01)。两组腰骶部、下腹部、督脉平均温度值显著升高,腰骶部分别从干预前(31.72±1.37)℃、(31.81±1.35)℃升高到干预后(32.87±1.71)℃、(33.67±1.39)℃;下腹部温度分别从干预前(31.80±1.41)℃、(31.92±1.43)℃升高到干预后(32.76±1.06)℃、(33.79±1.33)℃;督脉温度分别从干预前(32.65±1.12)℃、(32.57±1.08)℃升高到干预后(33.67±1.32)℃、(35.11±1.12)℃,干预组升高显著(P<0.01)。结论 腹部艾灸与温阳罐灸均可以改善亚健康阳虚体质,温阳罐灸疗法疗效显著。
目的 探究母子补泻针法联合穴位贴敷对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收治的128例老年CSG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67例(采用母子补泻针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61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胃肠功能[胃蛋白原酶I(PG-I)、胃动力素(MTL)、胃泌素(GAS)]。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2.54%高于对照组80.33%(P<0.05);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嗳气吞酸、胃痛、胁肋胀满、食少纳差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血清PG-I、MTL水平高于对照组,GA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9% VS 8.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子补泻针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能改善老年CSG患者胃肠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全球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的社会,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急需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AI)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对AI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综合了包括智能机器人、健康监测、教育培训、社区支持及伦理和政策等多个维度;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整合,AI可以监测健康状况、促进主动健康,从而显著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效率和质量,也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探讨了AI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的普及、伦理问题及政策支持等。最后,文章展望了AI在老龄化社会中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启示。
目的 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方法 检索CBM、CNKI、万方、VIP、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4年7月26日。获取有关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以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以及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于描述性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参照,评价文献质量后系统总结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最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研究结果。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 405例,共涉及31种影响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自理能力、家庭月收入、每日照顾时间、参与照顾人数、患者是否患有慢性疾病、患者付费方式和医疗费用。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相关因素较多,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纵向研究探寻髋部骨折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发生的轨迹及发生机制,为临床医护人员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证据支持。
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作为骨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常首选保守治疗方案,部分患者症状严重需进行手术治疗。加速康复外科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多维度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旨在减少患者手术应激与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目前,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中医适宜技术也成为了加速康复外科的有效治疗选择。本文系统综述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噪声性耳鸣是因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导致的内耳或中枢听觉系统损伤,特别在军事人员中尤为普遍,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耳鸣,常伴随听力下降、焦虑及睡眠障碍。近年来,中医结合疗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八段锦(传统气功)与耳穴揿针(耳穴持续刺激疗法)的联合应用在噪声性耳鸣治疗中展现出独特潜力,但其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八段锦的练习帮助调节脏腑气血,改善身心状态,可能对噪声性耳鸣产生积极影响。其动作设计结合呼吸调控与肢体舒展,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缓解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改善内耳微循环障碍。耳穴揿针通过持续刺激耳部穴位(如神门、皮质下、内耳等),调节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抑制异常神经信号传导,并发挥抗炎作用,缓解耳蜗及中枢听觉通路的病理状态。八段锦与耳穴揿针的联合应用为噪声性耳鸣提供了非药物干预的新思路,兼具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优势。尽管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疗法,但基于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结合疗法在改善耳鸣症状、调节身心状态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亟待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目的 探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联合含有蛋白裂解信号PEST序列的核蛋白(PCNP)水平检测在肺腺癌危险度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为肺腺癌的患者135例,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n=67)和观察组(n=68),对照组进行单独SPECT-CT检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PCNP水平检测对肺腺癌危险度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检查方案对患者肺腺癌危险度分级的准确性,评估两组方案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穿刺活检组织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共测得59例高危患者和76例中低危患者,其中观察组诊断正确率95.59%,显著高于对照组79.10%;在高危患者中,SPECT-CT阳性率和PCNP水平显著高于中低危患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ECT-CT阳性率与PCNP水平均可作为肺腺癌危险度分级的评估指标;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诊断所获得的ROC曲线AUC为0.920,高于SPECT-CT阳性(AUC=0.908)与PCNP水平(AUC=0.902)。
结论 SPECT-CT联合PCNP水平检测在肺腺癌危险度分级中与单独SPCET-CT检测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诊断效能。
目的 基于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共享平台提供的3 000例临床糖尿病(DM)并发症数据集,对糖尿病患者并发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方法 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运用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慢性糖尿病患者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素(BU)、血红蛋白(HB)、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LB-CR)等指标OR>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是并发严重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BU、HB呈正相关,与ALB-CR呈负相关。BU与ALB-CR呈负相关,与HB呈正相关。ALB-CR与HB呈负相关。结论 在糖尿病患者早期有效监测和降低HbA1c、BU、ALB-CR水平可进一步阻断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低水平HB也会造成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应该提早防控与监测。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ICU转出后恐动症状变化轨迹及对肺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于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23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恐动症量表(TSK)评估患者ICU转出后基线状态、转出1个月、转出2个月、转出3个月的恐动症状水平,使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分析患者恐动症状变化轨迹类别的最优数量并命名。使用肺康复锻炼依从性量表(APRQ)对患者转出3个月后肺康复训练依从性水平进行调查,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肺康复训练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及恐动症状变化轨迹对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ICU转出后恐动症状变化轨迹可分为3个类别,分别为恐动重-加剧型97例(41.99%)、恐动中-转折型64例(27.71%)、恐动轻-改善型70例(30.30%)。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COPD自我效能量表得分、年龄、TSK得分潜在类别均是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ICU转出3个月APRQ得分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ICU转出后恐动症状轨迹存在异质性,且与后续肺康复训练依从性显著相关。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剂-1(PAI-1)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的12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组(n=60)和联合组(n=60),常规组使用替格瑞洛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14 d后,对比两组的效果、Lp-PLA2和PAI-1水平、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效果(93.33% VS 80.00%)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Lp-PLA2、PAI-1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 VS 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够增强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改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调节Lp-PLA2、PAI-1水平,且安全性高。
目的 了解糖尿病专科护士道德韧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抽取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135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拉什顿道德复原力量表、跨专业团队合作评估量表、中文版Jefferson同理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糖尿病专科护士拉什顿道德复原力量表得分为(45.66±6.99)分。糖尿病专科护士拉什顿道德复原力量表总分与跨专业团队合作评估量表总分、Jefferson同理心量表总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糖尿病专科护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经道德伦理培训、跨专业团队合作和同理心是糖尿病专科护士道德韧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61.7%。结论 糖尿病专科护士道德韧性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可多关注工作年限较低的护士,加强医院伦理氛围营造,提升糖尿病专科护士专业自我概念水平,基于影响因素针对性制定道德韧性培养方案,从而提升糖尿病专科护士道德韧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