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我国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1日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方面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方向。方法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发表于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1日的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收集作者发文量、研究机构发文量、关键词频次等信息,制作关键词共现、作者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时区等知识图谱,对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123篇,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前5位的作者分别是黄品同、詹维伟、周伟、莫国强、胡赟赟,并形成了分别以黄品同、莫国强、詹维伟、周伟等几位作者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发文量前5位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超声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诊断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科。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同一地区内的研究机构合作较多,跨地区的合作较少。共抽取关键词335个,关键词累计总频次达1836次。除主题词外,超声引导所出现的频次最高,是统领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领域所有研究成果的核心关键词。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发现,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研究的发展呈现平稳上升和较平稳发展的态势,关键词演进过程中分为病理诊断、细针穿刺、甲状腺癌、fna等共13个聚类。关键词时区图谱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逐渐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精准诊断等领域发展。结论 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是甲状腺诊疗的核心,细针穿刺是高风险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也是研究热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精准诊断是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
目的:梳理糖尿病足患者参与运动的研究文献,分析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和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相关研究。运用CiteSpace 6.2.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744篇文献。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发文量居前3位。研究者合作网络规模较大,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相关研究形成主要7个聚类,研究热点主要为糖尿病足溃疡和自我照护能力。结论:加强糖尿病足患者运动管理,提高自我照护能力以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是糖尿病足研究的未来趋势。我国研究者应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学科发展,同时制定形成适用于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足溃疡评估流程和测评工具,以便于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促进患者疾病恢复。
目的:进一步探讨全肺灌洗术对尘肺病患者病情稳定性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自应急管理部北戴河康复院电子病历系统中选取2021年前入院次数超过2次,全肺灌洗术(whole - lung lavage,WLL)后3年以上的尘肺病患者49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读取患者胸片、肺功能资料,WLL术后时间3 - 21年,将其分为< 5年,5 - 10年,> 10年三个时间段。结果:筛选出胸片质量达到要求的326例资料,260例稳定,占79.8%,66例进展,占20.2%。煤工尘肺稳定率88.3%,矽肺稳定率7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肺灌洗术后胸片稳定情况与术前期别相关,病变越轻,稳定率越高。煤工尘肺患者术后< 5年、5 - 10年内壹期、贰期未进展所占比分别为97.6%、85.7%、89.1%、85.7%,> 10年壹期未进展所占比为100%。矽肺患者术后< 5年时段内,壹期、贰期、叁期未进展所占比分别为88.5%、69.6%、63.0%,术后5 - 10年时段内,壹期、贰期未进展所占比分别为84.8%、62.5%,术后> 10年,壹期未进展所占比为88.8%。各期、各类尘肺病患者5年内,通气功能指标、气道阻力指标、弥散功能指标均维持平稳;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煤工尘肺各时间段维持平稳,矽肺患者5 - 10年、> 10年有下降;气道阻力指标用力50%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FEF7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FEF25% - 75%)煤工尘肺壹期、贰期均维持10年以上无明显下降,矽肺壹期维持在10年内无明显变化,贰期、叁期患者在5 - 10年有下降表现;弥散功能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仅矽肺壹期、贰期超过10年组有下降,其余变化不明显。结论:WLL治疗尘肺病对稳定病情,延缓病变发展,保护肺功能有一定作用。
目的 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伴衰弱患者运动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 CHF 伴衰弱患者系统化、标准化运动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中有关 CHF 伴衰弱患者的运动干预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之初到 2024 年 5 月 12日,并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汇总分析。结果 共纳入 9 篇文献。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训练、伸展运动、平衡训练、柔韧训练、八段锦及 6 min 步行等。运动强度多为轻中度,运动频率多为 3~5 次/周或 2~3 次/周,运动时间差异性较大。运动干预对 CHF 伴衰弱患者的心功能、衰弱状况、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意义。结论 运动干预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多样性,对 CHF 伴衰弱患者有积极的作用。未来研究应注重探究最佳的运动干预策略、制订规范的评价标准,依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功能状态,制订科学、系统和规范的 CHF 伴衰弱患者的运动干预方案。
目的:观察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影响,探讨其改善手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8月在某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自行研制的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分别采用手指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ugl - Meyer评定量表(FMA)手指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与手部功能相关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AROM大拇指(25.53±10.07)°、食指(68.57±15.18)°、中指(58.90±12.67)°、无名指(38.83±11.12)°、小拇指(30.87±11.32)°,FMA评分(4.30±0.70)分,MBI评分(23.63±4.14)分均优于实验组(32.07±9.01)°、(76.73±14.19)°、(68.37±13.50)°、(49.67±10.88)°、(39.60±10.94)°、(5.77±1.04)分、(28.53±4.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手指关节活动度,强化手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目的:观察酸刺激联合咽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SD)患者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24例脑卒中后SD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采取咽部NMES治疗,研究组采取酸刺激联合咽部NMES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洼田饮水实验结果、吞咽障碍造影量表(VDS)评分、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 - QOL)]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脑血流[大脑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呼吸功能[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呼吸频率(BF)]。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16%高于对照组的83.87%(P<0.05);研究组治疗后洼田饮水分级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VDS、SSA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 - 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Vs、Vm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FVC、MVV高于对照组,BF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刺激联合咽部NMES治疗脑卒中后SD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吞咽功能、呼吸功能,增加脑血流量,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目的:探讨脊柱康复操联合五禽戏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脊柱康复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五禽戏训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计量指数量表(BASM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性指数(BASFI)评分分别为(2.51±0.95)分、(2.61±1.06)分、(2.22±0.8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3±1.21)分、(4.92±2.46)分、(4.71±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 - 2(BMP - 2)、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各项骨代谢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Schober试验结果高于对照组,指地距、枕墙距、脊柱僵硬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康复操联合五禽戏有助于提高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生活能力,降低疼痛困扰,改善脊柱活动度,效果显著。
目的 探讨督脉排针法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焦作市中医院接收的20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100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动力学、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FMA-LE)评分。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联合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水平更高(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3.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联合组治疗后CS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FMA-LE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督脉排针法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增强运动功能。
目的 探究双重任务训练联合渐进性下蹲式抗阻训练干预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江西省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PD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8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38例,进行双重任务训练联合渐进性下蹲式抗阻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平衡功能[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心肺耐力[10 min步行测试(10 MW)]及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FMA上肢(53.43±5.02)分、下肢(28.58±2.47)分及FMA总分(82.02±4.1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4.72±4.76)分、(22.05±3.18)分、(66.77±4.87)分;BBS评分(22.82±1.53)分高于对照组(19.57±1.39)分,10 MW(15.27±6.04)s短于对照组(18.56±6.4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oC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双重任务训练联合渐进性下蹲式抗阻训练干预PD患者,可有助于提升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认知功能,并改善心肺耐力。
目的 探讨正念减压疗法(MBSR)配合坐式八段锦在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将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74例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心理干预及康复护理,研究组术后在此基础上予以MBSR配合坐式八段锦干预,两组均干预4周。比较两组癌症复发恐惧、应对方式、癌因性疲乏及生存质量水平。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的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分为(30.97±4.25)分,低于对照组的(34.35±4.41)分(P<0.05);研究组的积极评分为(32.43±3.54)分,高于对照组的(28.68±3.81)分,消极应对评分为(9.41±1.15)分,低于对照组的(11.35±1.22)分(P<0.05);研究组的躯体、情感及认知疲乏评分分别为(15.57±1.38)分、(7.38±1.42)分、(7.30±1.27)分,低于对照组的(17.73±1.85)分、(9.27±1.66)分、(9.22±1.31)分(P<0.05);研究组的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定量表(FACT-Hep)评分为(148.53±14.23)分,高于对照组的(136.72±15.32)分(P<0.05)。结论 MBSR配合坐式八段锦能够降低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癌症复发恐惧,改善其应对方式,减轻疲乏症状,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41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71例)与对照组(7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运动疗法,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组加用经颅磁刺激干预。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CSIRS)、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操作智商、言语智商、GMFM评分、PDMS-FM抓握评分、视觉运动统合评分、CSIRS评分、S-M评分分别为(61.94±2.01)分、(61.01±2.77)分、(62.00±2.86)分、(38.96±3.06)分、(60.18±3.16)分、(37.94±1.82)分、8.00(7.00,9.00)分均高于对照组(57.00±3.49)分、(58.01±3.01)分、(59.76±2.05)分、(36.13±2.06)分、(58.06±2.85)分、(35.09±2.50)分、8.00(6.00,9.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运动功能,促进智商提升,提高其社会生活能力与感觉统合能力。
目的 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合并肌少症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参考和依据。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CINAHL、CNKI、万方、维普和CBM中关于脑卒中合并肌少症危险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6日,由2位研究者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研究,总例数2 526例,共16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1.56,95%CI(1.40,1.74),P<0.000 01]、功能性口服摄入量表(FOIS)评分[OR=3.28,95%CI(1.83,5.87),P<0.000 01]、年龄[OR=1.05,95%CI(1.02,1.08),P=0.003]、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23,95%CI(1.10,1.38),P=0.000 2]、卒中史[OR=1.33,95%CI(1.19,1.49),P<0.000 01]、Charlson共病指数(CCI)[OR=1.11,95%CI(1.03,1.20),P=0.01]是脑卒中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脂血症、FOIS评分、年龄、NIHSS评分、卒中史、CCI是脑卒中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尽早识别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来预防脑卒中合并肌少症的发生。
目的 系统评价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装置准确性。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10月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网,收集比较心电监护仪、智能手环或呼吸检测仪等接触式生命体征检测设备与雷达监测人体生命体征的研究。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328名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雷达监测与心电监护在心率[SMD=0.05,95%CI(-0.11,0.21),P=0.705]和呼吸频率[SMD=0.10,95%CI(-0.33,0.14),P=0.75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调频连续波雷达比连续波雷达和超宽带雷达具有更精确的测量效能,所有雷达的测量效能都在距离受试目标1 m左右时达到最佳,且在众多雷达频率中,77 GHz对心率和呼吸频率的监测最为准确。结论 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相较于雷达在心率和呼吸频率监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调频连续波雷达在准确性方面占优,众雷达在距离受试者1 m时数据最精准,最佳雷达频率可能为77 GHz。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点是夜间睡眠时呼吸中断和睡眠结构紊乱,严重损害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手术治疗、口腔矫治器、体位治疗等,但患者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问题仍然存在,给患者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通过磁刺激、电刺激、针刺激来调节人体神经系统活动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疾病。这种技术能够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神经调控技术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治疗(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herapy,TMS)、电刺激治疗(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针刺激治疗(acupuncture stimulation therapy)等,它们能够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展现出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旨在探讨神经调控技术在OSA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为临床上OSA的诊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通过综述当前的研究,本文展望了神经调控技术在OSA治疗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疲劳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其严重程度加深具有隐匿性,人们对其认知存在滞后性。疲劳作业会导致诸多负面影响出现,包括个人身心健康问题、工作绩效减低、个人能力难以发挥上限等,甚至会酿成难以挽回的重大事故。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疲劳评估领域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目前现代医学对疲劳较主流的分类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按生理心理分类法、按体力脑力心理病理分类法以及临床分类法。基于疲劳的性质和诱因,通常用于评估疲劳的工具包括主观评价、生理指标、生化指标以及功能性测试。疲劳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种评估方式联合使用,可以更准确地检出受试者是否疲劳及严重程度。该文围绕疲劳作业导致的后果,探讨疲劳评估在各个领域中存在的价值以及疲劳研究的重要意义。
AIM2炎症体作为炎症反应的启动因子,通过识别外界刺激因素继而激活免疫系统,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中,其通过激活下游因子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继而促进白介素-1β以及白介素-18的分泌和活化,从而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证实和广泛的认同。既往对于AIM2炎症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号通路以及细菌及其毒素刺激下的作用机制,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除了细菌感染性疾病,AIM2炎症体介导的炎症反应还被证实在没有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下,其同样能够通过炎症反应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进行调控,被认为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现就近年来对AIM2炎症体在脑部、肺部、肝脏等损伤以及肿瘤进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回顾,以期能够对后续此类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目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耳针止痛作用机制,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验证其广泛性和实用性。方法 分析中医经络与脏腑理论、近现代神经学说、体液学说及全息理论等多个理论角度,收集并分析耳针治疗不同疼痛的临床案例。结果 耳针止痛机制被多维度理论所支持,并结合临床案例共同揭示了耳针在缓解疼痛方面的复杂作用网络。结论 本研究通过综合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验证,明确了耳针止痛的多元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耳针疗法不仅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也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耳针疗法的具体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疼痛患者。
目的 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计170例,根据是否发生支气管扩张分为扩张组50例、非扩张组120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采用ROC实验分析连续性变量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实验分析危险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结果 在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中,发现有无抽烟史、有无肺结核病史、有无呼吸道感染、有无咳痰、血红蛋白、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血白蛋白值、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FEV1/FVC、血白蛋白值对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有一定预测价值,AUC为0.616、0.660、0.863(P<0.05);Nomogram模型在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风险方面表现良好,其C-index为0.912(0.862~0.962);当其风险阈值>0.12时,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提供标准化净收益。结论 有无抽烟史、有无肺结核病史、有无呼吸道感染、有无咳痰、血红蛋白、FEV1/FVC、血白蛋白值、CAT评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危险因素,且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目的 探讨飞行学员以血小板异常升高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高航空医师和体检医师对以血小板升高为首发表现的CML的鉴别诊断能力和航空医学鉴定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例飞行学员CML临床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CML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两例飞行学员在年检中血小板异常增高,进一步行骨髓病理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诊断为CML。本病属于难以治愈的慢性血液系统疾病,发病后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继续进行飞行可引起病情加重或机体进一步的损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以及引起空中失能,体检结论为不合格。结论 CML患者不适合飞行职业,飞行学生与现役飞行人员明确诊断为CML者,应予以不合格。
目的 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0例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首发A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照顾者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首发AD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首发AD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结果 首发AD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72.37±7.87)分、(47.05±6.74)分,(38.42±6.11)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AD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与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之间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情程度、照顾者文化程度、对AD的了解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是首发AD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首发AD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水平较重,与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负相关,且患者病情程度及照顾者文化程度、对AD了解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都是影响照顾负担的关键因素,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照顾者所承受的照顾负担,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减轻他们的负担。
目的 分析南阳市2023—2024年度流感监测数据,为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南阳市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分析ILI流行特征、人群分布特征、核酸检测结果的时间、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结果 2023—2024年度南阳市两家哨点医院监测的ILI占同期科室就诊病例总数的1.24%,其中国家级哨点医院为0.96%,非国家级哨点医院为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470,P<0.001)。本年度共检测ILI标本2 231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05份,阳性率22.64%,其中甲型H3N2亚型332份(65.74%),乙型Victoria系158份(31.29%),甲型H1N1亚型15份(2.97%)。根据标本不同来源进行分析,暴发疫情阳性检出率最高(45.00%),高于国家级哨点医院的27.46%(χ2=5.877,P=0.015),国家级哨点医院阳性检出率高于非国家级的16.99%(χ2=34.782,P<0.001)。0~4岁组阳性检出率最低(11.42%),25~59岁组阳性检出率最高(30.69%),不同年龄组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96,P<0.001)。流行高峰在10月至次年3月,其中,11月份阳性率最高,为64.29%,从11月至次年3月阳性率逐渐降低。10—12月以甲型H3N2为主,1—3月以乙型Victoria系为主,不同月份阳性标本流感病毒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72,P<0.001)。结论 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流感预防的重视度;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及时了解病原型别构成,为流感疫苗的开发使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直升机作业人员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至12月入住于某单位直升机作业人员的医疗记录和体检报告,对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3例直升机作业人员中,共检出55例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24.66%。甲状腺结节的患病部位按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双侧叶(52.73%)、右侧叶(25.45%)、左侧叶(21.82%)。在检出的结节中,多数为TI-RADS 2类和3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患有甲状腺结节为因变量,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为协变量,结果显示RBC调整后OR为0.320(95% CI:0.115,0.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RBC水平的升高与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呈负相关。结论 直升机作业人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其中双侧叶的发生率最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甲状腺结节以后,RBC的数量减少。这表明RBC可能在甲状腺结节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验证这一关联,探讨RBC在甲状腺结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因素和治疗目标,降低相关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