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一贯煎调控海马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环磷酸腺苷(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使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一贯煎组、阳性药物组,每组各10只。采用4周高脂饮食联合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行2型糖尿病造模,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行抑郁造模,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检测大鼠抑郁行为,大鼠尾静脉随机血糖检测血糖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海马组织磷酸化AMPK(p-AMPK)/磷酸化CREB(p-CREB)/BDNF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ST不动时间、OFT总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5-HT和DA水平、p-AMPK、p-CREB、BDNF蛋白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一贯煎组和阳性药物组上述值升高,同时随机血糖降低(P<0.01或P<0.05)。结论 一贯煎可能通过激活AMPK/CREB/BDNF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大鼠的抑郁样行为。
目的 对难治性心力衰竭(RHF)患者负性情绪进行潜在类别分析(LCA),并探讨其与心脏康复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开封市中医院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171例RHF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负性情绪并进行LCA。另根据RHF患者心脏康复情况将其分为康复良好组和康复不佳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负性情绪的潜在类别占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HF患者心脏康复不佳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LCA后,RHF患者抑郁情绪4个潜在类别的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分别命名为失眠组、有罪感组、症状组、高水平抑郁组;焦虑情绪2个潜在类别的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分别命名为焦虑-害怕组、高水平焦虑组。164例RHF患者心脏康复不佳占比为 31.10%(51/1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HF病程长、NT-proBNP升高、症状、高水平抑郁、高水平焦虑是RHF患者心脏康复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LVEF升高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RHF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经LCA后可分别分为4类、2类,RHF患者心脏康复不佳的危险因素包括症状、高水平抑郁、高水平焦虑。
目的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数字健康技术在我国脑卒中领域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信息网(VIP)从建库至2025年6月期间数字健康技术在脑卒中领域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6.3.3对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共现、聚类、突变及时间线进行计量学绘制与分析。结果 该领域年度发文量逐年增加,其中陈国中、彭明洋两位作者发文量并列第一(9篇)。数字健康技术前3名高频关键词为机器学习、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共形成了远程康复等9个关键词聚类。结论 数字健康技术作为近年来脑卒中医疗领域的重要创新手段,正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预测、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全周期管理中。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字健康技术在脑卒中领域的应用,加强多学科合作与跨学科研究,共同推动脑卒中领域全面发展。
目的 探讨广西养老机构老年人主动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优化机构养老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安德森模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宁市、桂林市、玉林市10家养老机构的395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倾向、使能、需求三因素的作用。结果 倾向因素中,每天锻炼(OR=1.925,P=0.048)、社会支持(OR=1.029,P=0.017)与健康信念(OR=1.113,P<0.001)显著促进主动健康;使能因素中,每天上网(OR=1.949,P=0.041)人群主动健康概率显著提升,而到医院时长>15 min人群(OR=0.423,P=0.019)概率显著降低;需求因素中,ADL显著促进主动健康(OR=1.018,P<0.001)。结论 养老机构老年人主动健康受锻炼频率、社会支持、健康信念、上网频率、就医时长、功能状态多维驱动,需通过强化机构内社会支持网络、分层制定数字化健康干预方案、动态监测ADL功能变化,并构建“15 min医疗圈”,形成“预防-医疗”一体化服务体系,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困难相关运动恐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成都市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58例老年COP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呼吸困难信念问卷(BBQ)、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呼吸困难信念问卷总分为(38.78±4.06)分,其中恐惧呼吸困难维度得分为(17.72±2.07)分,恐惧活动维度得分为(21.06±2.07)分;运动自我效能得分为(4.04±0.68)分,心理弹性得分为(22.70±2.87)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呼吸困难相关运动恐惧与运动自我效能(r =-0.971,P<0.01)及心理弹性(r =-0.915,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合并慢性病数量、病程、肺功能分级和体质指数(BMI)是老年COPD住院患者呼吸困难相关运动恐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COPD住院患者普遍存在呼吸困难相关运动恐惧现象,且受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影响。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该人群的症状管理,通过增强心理弹性支持、改善运动认知等方式降低患者运动恐惧感,提升运动耐力,从而优化临床运动康复效果,延缓疾病进展。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数量、位置与脑血管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湖州爱山健康体检中心2 861例健康体检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颈动脉斑块与脑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健康体检人群脑血管功能得分呈右偏态分布,高分集中,低分拖尾。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在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腰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与脑血管功能评分显著负相关(r =-0.024,P=0.009)。双侧颈动脉斑块对脑血管功能的负面影响更显著(r =-0.054,P=0.003)。结论 颈动脉斑块数量增加及双侧分布显著损害脑血管功能,针对性干预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可改善脑血管功能。
目的 研究飞行人员早复极伴左心室高电压特点,旨在为飞行人员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将2021—2023年在某中心健康疗养并行心脏超声检查的491例现役军事飞行人员按照12导联同步心电图表现分为A组(早复极伴左心室高电压132例)、B组(单纯早复极157例)和C组(心电图正常202例),并比较各组心电图参数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①A组年龄小于B组和C组(t =4.646、4.441,P<0.01);A组和B组心率明显慢于C组(t =3.752、3.058,P<0.01)。②A组和B组除aVR外其余导联QRS波电压较心电图正常者均有不同程度变化。A组变化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R波振幅显著性增高(t=3.060~37.941,P<0.01),而S波振幅在肢体导联略为降低(t =1.690~7.903,P<0.01或0.05);V1导联略为增加,V3~V6导联则显著性降低(t =2.012~8.245,P<0.01或0.05)。③心脏超声检查:A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um,LA)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指标略高于B、C组(t =1.991~4.813,P<0.05或0.01)。A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125 g/m2仅2例,即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阳性率为1.52%(2/132),而采用Sokolow-Lyon电压(用于评估左心室肥大的常用心电指标)标准诊断,阳性率达43.94%(58/132)。④医学鉴定:A组心脏超声检查正常130例(98.48%),结论为飞行合格;2例(1.52%)LVMI≥125 g/m2,结论为暂时飞行不合格,送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结论 早复极伴左心室高电压者不伴有其他病理性临床证据时,可能只是一种良性心电图正常变异情况,单位医学鉴定评为飞行合格。心脏超声是左心室高电压与LVH鉴别重要方法,而心电图Sokolow-Lyon电压指标准确性不高。
目的 探究基于调神理论的“安神和脏”推拿手法改善特勤人员疲劳的作用。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12月在某中心就诊的特勤人员112例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休息放松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基于调神理论的“安神和脏”推拿手法。对比两组疲劳程度改善效果[疲劳量表(FS-14)]、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化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FS-14评分(4.15±1.01)分低于对照组(6.89±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32.19±5.41)分、SDS(33.89±5.28)分、PSQI评分(6.56±1.23)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乳酸(LA)、肌酸激酶(CK)、皮质醇(CORT)、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特勤人员采取基于调神理论的“安神和脏”推拿手法,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脱习服症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双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中心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120例高原官兵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疗养干预方案,观察组采用高压氧联合康复疗养干预方案,对比两组的脱习服症状改善情况、HIF-1α水平、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及心境状态。结果 干预前两组脱习服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HIF-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IF-1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心率(HR)、获得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归一化低频成分(LFn)、归一化高频成分(HFn)、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总功率(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简明心境问卷(POMS-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抑郁-沮丧评分从干预前的(16.24±2.32)分下降至干预后的(7.13±2.38)分,紧张-焦虑评分从(8.59±2.18)分降至(6.51±1.12)分,疲乏-迟钝评分从(9.58±2.63)分降至 (4.26±1.38)分,迷惑-混乱评分从(9.14±2.01)分降至(5.06±1.58)分,愤怒-敌意评分从(11.80±2.46)分降至(6.87±1.39)分,精力-活力评分则从(9.02±2.14)分提升至(12.97±2.20)分。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抑郁-沮丧评分从(16.29±2.24)分下降至(4.35±1.17)分,紧张-焦虑评分从(8.52±2.28)分降至(4.21±1.02)分,疲乏-迟钝评分从(9.65±2.55)分降至(1.52±0.29)分,迷惑-混乱评分从(9.09±2.12)分降至(3.12±0.51)分,愤怒-敌意评分从(11.06±2.22)分降至(3.00±0.87)分,精力-活力评分从(9.06±2.03)分提升至(14.41±1.4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官兵采用高压氧联合康复疗养干预,可有效改善脱习服症状、HIF-1α水平及心境状态,促进其心功能恢复。
目的 观察补肾化瘀方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肾虚血瘀证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肾虚血瘀证血管性痴呆患者,经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增加补肾化瘀方加减治疗,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痴呆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中医证候积分、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并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两组治疗后NP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NSE、S100-β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MoCA评分、ADL评分、NGF、BDNF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 补肾化瘀方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肾虚血瘀证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痴呆症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系统恢复,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目的 观察鹿瓜多肽静脉滴注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许昌市立医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治疗,针药组采用鹿瓜多肽静脉滴注联合温针灸治疗。评估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CSR20)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检测两组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成像(DTI-MRI)扫描参数、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臂丛段与颈髓段诱发电位峰潜伏期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SF-MPQ评分、CSR20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组与针药组治疗后SF-MPQ评分[(16.32±3.41)分 VS (12.24±2.97)分]、中医证候评分[(8.16±1.33)分 VS(6.24±1.06)分]较前降低,针药组均低于温针灸组(P<0.05);温针灸组与针药组治疗后CSR20评分[(12.98±1.89)分 VS (15.74±2.03)分]均较治疗前升高,针药组均高于温针灸组(P<0.05)。两组治疗前DTI-MRI扫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组与针药组治疗后垂直扩散系数[(0.95±0.16)10-³mm²/s VS(0.82±0.15)10-³mm²/s]均较治疗前降低,针药组均低于温针灸组(P<0.05);针灸组与针药组治疗后轴向扩散系数[(1.94±0.36)10-³mm²/s VS (2.23±0.41)10-³mm²/s]、各向异性分数[(0.57±0.09)10-³mm²/s VS (0.68±0.11)10-³mm²/s]均较治疗前升高,针药组均高于温针灸组(P<0.05)。两组治疗前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针药组均低于温针灸组(P<0.05)。两组治疗前臂丛段与颈髓段诱发电位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与针药组治疗后臂丛段与颈髓段诱发电位峰潜伏期[(12.13±1.52)s VS (9.52±1.44)s]、[(14.03±1.06)s VS (12.41±0.95)s]均较治疗前缩短,针药组均低于温针灸组(P<0.05)。结论 鹿瓜多肽静脉滴注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TNF-α、IL-6表达,促进神经肌电波传导。
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五体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颈肩腰腿痛的发生发展中体现出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性。五体之间既强调各自独立的层次性,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五体综合疗法正是基于五体在物质层面的这种层次差别,依据病邪所在部位和特性,结合五体辨证、八纲辨证,以及脏腑气血理论及邪气理论,全面判定病位病性,从而酌情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导引等综合疗法来治疗颈肩腰腿痛病症,以期取得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本文详细论述了中医五体综合疗法的形成思路、具体内容、实践运用,并用典型病例来加以说明,为临床中医药治疗颈肩腰腿痛提出理论和实践支持。
肌少症是临床老年综合征表现之一,与衰老、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老年人虚弱、跌倒、失能等风险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肌肉与骨骼是评价老年人躯体功能、营养状况、疾病生存预后不可或缺的指标。目前西医对老年肌少症研究侧重诊断与预防,西药治疗相对局限,中医根据症状表现将其归为“痿症”“虚劳”等范畴,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优势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中医认为阴阳为疾病病因病机的根本,是产生病理变化的基础,为八纲辨证之总领,阴阳平衡则机体状况稳定,阴阳失衡则酿生诸病。本文基于“阳化气,阴成形”中医基础理论,从五脏阴阳入手,围绕老年人体质特点,探讨老年肌少症的发病与防治,以期为临床老年疾病的综合整疗提供思路。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佛山市医养结合机构发展模式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2024年8月至9月,通过抽取佛山市现有的公办、民办养老及医养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访谈,收集养老服务发展的资料和数据,分析佛山市医养服务发展现状、服务内容、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出针对佛山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进和创新路径的可行性对策。结果 抽取的13家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规模不一,床位数、入住率和工作人员配备人数相差较大。13家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均能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心理治疗与护理服务、生活护理,并有文娱活动安排。全部机构能建立健康档案,部分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12家机构能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家机构能提供互联网+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8家机构收费为公益普惠非营利性标准,5家机构收费为营利性标准。无压力性损伤、误吸、外伤、走失、自伤事件发生。全部机构允许家属在正常上班时间探视。家属签署保证书,可以带着老年人外出活动。结论 目前医养服务仍存在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医养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推进医养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大政策引导,推进医养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目的 本文以无锡市锡山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实践为案例,探索在全龄友好理念指导下,如何构建医养结合的数智化实践平台。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样本量n>800)和网络数据挖掘法,分析无锡市锡山区数智化医养结合服务的资源配置、技术应用及服务效果,重点验证数智化技术对全龄友好目标的支撑作用。结果 无锡市锡山区数智化医养结合实践中,锡山区“锡心医养”平台设置“子女端实时查看健康数据”功能,约82%的中青年照顾者反馈“远程监测减少了对父母健康的担忧”,请假照顾老人的频次平均每月减少2次;同时保留适老化操作界面,65岁以上老年人独立使用智能手环成功率超过90%。其核心是超越“老年友好”的单向服务,通过数智化技术实现“老年人自主养老-中青年辅助支持-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全龄参与格局。结论 数智化技术可通过全流程数据协同实现医养服务的精准化,且能兼顾老年人、照顾者及社会的全龄需求,为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实践范式。
口腔衰弱和营养不良均是老年群体常见的与增龄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口腔衰弱会通过限制食物摄取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营养状况;而营养不良会加剧口腔组织的退行性改变,二者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年龄增长、共病、多重用药、肌少症和膳食结构失衡等危险因素通过介导咀嚼功能障碍、吞咽肌群退化及代谢紊乱等多重途径,加剧口腔衰弱和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且二者易出现共存现象,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导致衰弱、认知障碍、跌倒甚至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当前的防治策略强调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整合口腔功能训练、营养强化支持及个性化运动方案,但现有评估工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有待优化,针对不同口腔衰弱阶段的精准干预路径尚需循证依据支持。本文综述了口腔衰弱和营养不良的概念、诊断、评估工具、关系、相关影响因素、不良健康结局以及防治策略,旨在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是指因长期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或加重肌肉、骨骼等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典型症状为颈部、肩部和下背部等受力部位疼痛、肿胀、麻木、僵硬与活动受限,症状从轻微、短暂损伤到不可逆、致残性伤害逐渐加重。WMSDs是一类慢性累积性疾患,其发病机制与生物力学因素、个体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工作组织因素有关,涉及人机工效学、运动医学、职业病学及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职业人群深受其害。WMSDs对我国职业人群健康形成长久威胁,对社会经济造成深远影响,已成为职业健康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WMSDs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未来,应针对不同行业职业人群制定并实施精准的预防措施,结合人机工效学、劳动组织管理及政策监管多管齐下联合防制。本综述围绕WMSDs的致病因素、职业危害现状、常见临床症状及诊断、预防与治疗展开探讨,以期为保护劳动者肌肉骨骼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全息医学融合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全息生物学,强调局部与整体关系,探索人体健康状态及疾病机制,为医学现代化及全球健康管理提供新视角。其理论基础包括全息理论、整体观及神经反射与经络学说,常用技术有耳穴疗法、足底反射疗法、头针疗法、舌诊与舌疗、第二掌骨侧诊疗法及现代全息成像技术。全息医学适用于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康复医学及预防医学,但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善、诊断主观性强、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及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等局限性。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全息点刺激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作用,未来需明确具体作用机制,解决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问题,利用现代影像技术与人工智能提高精确化和标准化。全息医学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未来将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推动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强国际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诊疗平台,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开发便携式检测与治疗设备。全息医学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有望提升全球医学领域影响力,助力人类健康事业迈向新高峰。
胃镜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无痛胃镜检查因其舒适性日益普及,但作为侵入性操作,需先行静脉麻醉,加之患者对检查过程不了解,患者普遍存在术前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影响配合度、延长检查时间并增加术后不适。虚拟现实(VR)技术是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环境模拟技术于一体,能够提供感知、交互性及沉浸感的合成前沿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干预手段,VR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中,对减轻患者疼痛、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具有独特价值。VR技术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制作涵盖胃部解剖、检查流程演示、环境熟悉、镇静安全说明及术后护理的定制化3D-VR视频;在检查前日引导患者沉浸式体验,通过知识宣教、情境预演和第三方视角观察全过程,消除未知恐惧。其核心机制在于双向调控边缘系统-前额叶神经环路。功能性MRI研究证实,沉浸式自然景观VR环境可显著降低杏仁核活性和皮质醇水平,同时激活前额叶背外侧区,增强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并促进γ-氨基丁酸释放,减轻神经兴奋性和心血管应激反应,从而有效缓解焦虑、分散疼痛感知。本文系统综述VR技术在无痛胃镜麻醉术前心理干预的应用进展,为优化消化内镜舒适化医疗提供循证依据。
目的 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闭锁小带蛋白1(ZO-1)、泛素羧基端酯酶L1(UCHL1)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为TIA组,依据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CI),将患者分为CI组(51例)及非CI组(73例),依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病情,分为轻度CI组(19例)、中度CI组(22例)及重度CI组(10例),同期选择1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ZO-1、UCHL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ZO-1、UCHL1水平与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ZO-1、UCHL1水平对TIA患者发生CI的诊断价值。结果 TIA组血清ZO-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UCHL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I组患者MoCA评分及血清ZO-1水平低于非CI组,血清UCHL1水平高于非CI组(P<0.05),MoCA评分及血清ZO-1、UCHL1水平是TIA患者发生CI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CI程度TIA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及血清ZO-1、UCHL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ZO-1与MMSE及MoCA评分正相关(r =0.526,0.538,P<0.001),UCHL1与MMSE及MoCA评分负相关(r =-0.498,-0.551,P<0.001),血清ZO-1、UCHL1水平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ZO-1单独诊断的AUC(Z=2.529,P=0.011),高于UCHL1单独诊断的AUC(Z=2.355,P=0.019)。结论 TIA合并CI发生患者血清ZO-1水平降低,血清UCHL1水平升高,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联合监测诊断CI的价值较高。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预测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随访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77例)和预后不良组(43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运用COX回归分析脑出血术后预后不良影响因素,采用MedCalc软件绘制ROC曲线,分析ICP联合hs-CRP、NSE、S-100β对脑出血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ICP、hs-CRP、NSE和S-100β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ICP、hs-CRP、NSE、S-100β为脑出血术后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ICP联合hs-CRP、NSE、S-100β检测评估脑出血术后预后不良的AUC值高于单项检测(Z=3.545、2.804、3.044、3.362,P<0.05)。结论 ICP、hs-CRP、NSE和S-100β与脑出血术后预后有关,可作为不良预后评估指标,且ICP联合hs-CRP、NSE、S-100β检测对脑出血术后不良预后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目的 探讨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复合物(HB/ALB)、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中的变化趋势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至2025年1月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104例HTS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设为对照组。入院时(T0)及复苏后6 h(T1)、24 h(T2)、72 h(T3)检测血清HB/ALB、NGAL、HMGB1水平,同时记录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并分析其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血清指标对THS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T0~T3时血清HB/ALB、NGAL、HMGB1水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T1时达到高峰,且各时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0~T3时APACHE II、SOFA评分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T1时达到高峰,且各时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T0~T3时血清HB/ALB、NGAL、HMGB1水平与对应同一时间点APACHEⅡ、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预后良好患者T0~T3时血清HB/ALB、NGAL、HMGB1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血清HB/ALB、NGAL、HMGB1预测预后不良AUC分别为0.782、0.760、0.778,均低于三者联合预测的0.907(P<0.05)。结论 血清HB/ALB、NGAL、HMGB1水平与HTS患者病情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早期监测其血清变化能有效预测预后转归。